2010年12月18日星期六

苔丝

无可救药地就是喜欢英国古典剧,当然还没有着迷到如果能投胎到那个时期该有多好的程度,不过要是能在古老的庄园里住上一两天,虽然举止礼仪粗俗得让下人都看不起,但还是心生向往。(另一部英剧)
————————————————————————————————
《苔丝》我只看过一遍,而且年龄比第一次寻好差事的女主人公更小,觉得‘肉欲’。这次是看片子却有另一番感受,到底是经典名著。
感受之一是道貌岸然, 牧师的职责中有给人忏悔和祷告祈福,可是只因为他是来历不洁的私生子,尽管小得连妈妈都不会说(哪里有做恶的机会)就夭折了却被拒绝行基督葬礼而只能胡乱地埋在乱坟岗中。我记得教义里很基本的一条是:人生来都是带有原罪的,这些都由耶稣一力承担下,似乎很矛盾呢。安吉尔也出生在牧师家庭,他的家人乐善好施,悲天悯人,可是却使用很高高在上的口气对一个来寻求帮助的穷亲戚,他们很在意身份地位,没落贵族要比挤奶工受用得多。这样反差强烈的例子还有很多,现世不也是如此? 很多人关心环保抗议虐待动物倡导乐活,可是另一面他们不断地更新换代电子设备,且不说淘汰出来的废旧电器的新陈代谢要比塑料袋更漫长更有毒性,那些在”富士康”流水线的工人所获得到的同情竟然似乎比不过活动范围过窄的鸡或者没有给待宰的猪做心理辅导。这个观点我已经多次讨论过,不再展开。
感受之二是罪有应得。苔丝受辱后连她的母亲,她的“天使”丈夫也怀疑归咎于她行为上的不当。影片里面多次提到一个女子的贞节可以推及她的生活她的态度她的教育她的信仰等等,总而言之,在婚前失去童贞意味着她就丧气了一个人所应该得到的一切,尊重友爱平等。现在当然很少有人拿这作为衡量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别的因素。譬如我在社会心理学上看到,二战时大多数人认为犹太人大屠杀是deserved。更近一些的,我曾看到过一则官方媒体的评论,说在前苏联解体时,按人头发了一笔小钱。穷人是直接消费光了,而有头脑的用于投资成了富翁。文章最后得出结论不是起跑线的不同,而是穷人没有把握商机的机敏。事实是,在若干年后,提到的富翁锒铛入狱或浪迹天涯因为那些财富来自肮脏。扪心自问每一次看到街头乞讨携儿带女的流浪汉,是不是脑子里浮现出的既然养不起何苦要生那么多的想法?又有多少次在遭遇不公正的对待后会自责EQ太低或爸爸不是李刚什么的? 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 can result in a general pattern of attribution in which victims are deemed responsible for their misfortune-poverty, oppression, tragedy and injustice all happen because victims deserve it. (refer to Social Psychology) 既然是由人无完人组成的世界必然存在不完美的地方,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信奉行动的却是另一回事了。
剧终,苔丝因为刺杀亚雷克而上了绞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那些间接导致悲剧的人呢,难过后继续高贵地生活着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